当前位置:淮安市红十字会 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博爱青春 | 急救先锋 博爱万家
发布日期:2025-07-30 16:07  来源:  字号:[ ]

暑期,江苏护理职业学院护理助产学院红十字会组织开展“急救先锋博爱万家”志愿服务活动。本次活动以“普及急救技能守护生命安全”为核心,创新打造“科普班车进社区”项目,以马庄社区、淮泗村等地为站点,通过车载课堂、定点培训、入户服务等形式,将专业急救知识与健康科普送到群众“家门口”,成为田野乡间里一道温暖的风景线。

基层实地调研:锚定区域健康需求

志愿团队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调研方法,精准把握公民急救培训需求,在清江浦区暑托班、马庄社区、五墩村、淮泗村等7个实践点开展全覆盖调研。数据显示,“自救互救优先”理念尚未普及超半数受访者遇突发事件优先选择等待专业医疗人员,仅18.3%知晓“第一目击者”在黄金抢救期的关键作用。急救技能方面,受访群众中接受过正规培训者占比低,留守儿童和独居老人群体技能掌握率近乎为零,存在“知识盲区”与“技能真空”。

图片1.jpg

调研中,志愿者与村医、村干部深入交流获悉:独居老人因行动不便、就医延迟,心脑血管疾病突发时常错失最佳救治时机;留守儿童暑期易发生溺水、摔伤等意外,且监护人急救知识匮乏、应对能力不足。据此,志愿者聚焦独居老人、留守儿童等重点人群,深入了解其生活细节与健康状况,量身定制“一人一策”精准健康指导,有效提升了重点人群健康保障水平。

应急救护培训:筑牢生命安全防线

针对服务群体的年龄结构与知识接受特点,志愿团队制定“阶梯式”培训方案,实现精准化科普。暑托班内,“护苗成长”儿童专场培训趣味十足。志愿者通过溺水救援情景模拟、海姆立克法动画演示、急救儿歌互动等趣味形式,讲解儿童常见意外伤害的应急处理流程。300余名师生在角色扮演、实操演练中,掌握了“黄金四分钟”急救要点及基础包扎、溺水控水等实用技能,有效提升了校园场景下的应急防护意识。

图片7.jpg

在马庄、吕庄社区的“银发守护”培训聚焦老年群体。针对老年人高发的跌倒损伤、心脑血管急症等,志愿者结合真实案例,解析心肺复苏、自动体外除颤器使用等技能,强调“第一目击者”的关键作用,指导标准化应急流程。在人体模型实操环节,志愿者一对一纠正心肺复的苏按压深度、手法角度等细节,帮助180余名中老年居民初步掌握急救技能核心要领。

在五墩村、淮泗村等地区,“救在乡间”专题培训紧扣田间劳作场景。志愿者围绕农药接触性皮炎、农具割伤等常见伤害,演示实用处理技术,结合《急救宣传手册》讲解“先救命后治伤”原则,发放300余份“家庭急救包”,助力构建“家门口的急救防线”。

通过分层分类的培训,实现从“知识输入”到“技能输出”的转化,为基层应急救护网络建设注入专业力量。

科普班车巡展:创新健康服务模式

学院将公交车升级改造为“移动科普课堂”,成为此次活动的一大亮点。这辆特殊的班车配备了AED设备、便携式体检仪器等,致力于打造“15分钟健康服务圈”。

图片11.jpg

每日,科普班车穿梭于社区街巷,通过一场微培训、一次健康检测、一套物资发放等“三个一”服务模式,实现急救知识“零距离”触达。在淮泗村广场,志愿者依托车载屏幕播放急救情景剧《黄金四分钟》,吸引200余名居民参与“急救技能挑战赛”,形成学急救、比技能、保平安的热烈氛围。

“急救先锋博爱万家”暑期志愿服务活动的持续推进,有效提升了基层村民的应急救护知识储备与实操能力,推动形成“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社会氛围。通过培训,基层群众在突发状况下的应急反应能力显著增强,“第一目击者”能够快速判断伤情、规范实施初步救护,为专业医疗救援争取了关键时间窗口。

下一步,团队将依托线上平台开设急救知识云课堂,通过短视频教学、在线答疑等形式扩大服务覆盖面,持续深化急救知识普及工作,为筑牢基层应急防线、守护群众生命安全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