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5日,来自海峡两岸的28名青少年走进中山陵、南京总统府、常州盛宣怀故居等历史地标,通过沉浸式研学与跨时空对话,触摸中华文明的千年脉络,感悟民族精神的当代传承。
作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首座融合中西风格的礼制陵寝,中山陵以紫金山南麓的恢弘气势,诉说着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遗志。中山陵不仅是建筑瑰宝,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其附属建筑群中,音乐台以半圆形阶梯与古希腊式扩音设计,见证了中西文化的交融;流徽榭的乳白琉璃瓦与红色立柱,则延续了江南园林的雅致。营员们在此聆听《三民主义》碑廊的诵读声,感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警世箴言。
南京总统府的砖瓦间,镌刻着从明代汉王府到太平天国天王府,再到民国临时政府的多重历史记忆。这座占地面积9万平方米的建筑群,以“中轴对称、中西合璧”为特色,煦园的太湖石间隐藏着太平天国时期的密道,子超楼混凝土结构中暗藏木结构榫卯彩蛋,子超楼二楼会议室的地砖下,至今保留着1949年国民党撤离前炸毁的弹痕。台湾领队张女士感慨:“这里的每一块砖都在诉说文明互鉴的故事——西式拱门与中式飞檐并存,混凝土结构中融入木工智慧,这正是中华文明包容性的生动体现。”
常州大马园巷18号的盛宣怀故居,是晚清实业巨子盛宣怀的旧宅。这座清同治六年(1867)建成的中式独幢别墅,以“前厅后院、三进格局”展现江南民居特色,现存建筑面积800平方米,2006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展柜中,1910年清政府任命盛宣怀为“大清帝国红十字会会长”的诏书原件格外引人注目——这份文献证实了盛宣怀作为中国红十字会首任会长的历史地位。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后,盛宣怀联合英、法、德、美四国代表成立“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并担任中方领袖。1910年,清政府正式任命他为“中国红十字会会长”,他随即推动制定《中国红十字会试办章程》,确立“战时救护、平时赈灾”的宗旨。故居展出的1914年《申报》募捐广告显示,当年白朗起义引发豫皖兵灾,盛宣怀个人捐银一万两,并推动红十字会设立六安、霍山等分会,救护难民超百万人。台湾营员陈同学在研学手册上写道:“原来‘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早在110年前就已扎根中国。”
从中山陵的民主革命烽火,到总统府的文明交融印记,再到盛宣怀故居的实业救国呐喊,这场穿越时空的研学之旅,让两岸青少年在历史现场读懂中国,更在文化共鸣中锚定未来。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言:“革命之基础在高深之学问。”当青年一代以史为鉴,家国情怀的种子必将在两岸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