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上午,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市红十字会会长封蕴珊来到市第一人民医院,看望慰问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张刘成。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张柏,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杨晓钟,市公安局四级高级警长、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副秘书长陈虎,淮阴区政府副区长、区红十字会会长胡珍等参加活动。
采集室内,张刘成正在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封蕴珊与张刘成及其亲属亲切交流,细致询问捐献过程中的身体状况及工作生活情况,对张刘成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陌生患者生命的无私奉献精神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他的无私大爱令人感动,是“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的生动诠释,展示了一个青年的责任、情怀和担当。她表示,捐献造血干细胞是一项关爱生命、造福社会的生命工程,市红十字会要大力宣传他们的光荣事迹,激励更多的适龄健康青年报名,加入到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队伍中来。
张刘成成长于淮阴区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父母是地道的农民,终日在田埂间劳作,却始终将“乐于助人、心怀感恩”的道理刻进他的成长轨迹。在他心中,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念头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源于一段刻骨铭心的遗憾——亲戚家一名上初中的孩子患上急性白血病,仅两个月便不幸离世。“看着孩子痛苦的样子,我却帮不上忙,那种无力感至今难忘。”张刘成说,从那时起,他便暗下决心,只要有机会,一定要为血液病患者尽一份力。
2024年4月5日,张刘成特意来到造血干细胞采样点,郑重留下血样,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今年3月25日,一通来自红十字会的电话让他的心瞬间提起——他与一名血液病患者初步配型成功。“又激动又紧张,激动的是终于能帮到别人,紧张的是怕捐献过程出岔子,耽误患者治疗。”张刘成坦言,可命运却第一次和他开了玩笑:因患者身体状况变化,此次捐献被迫中止。4月25日,第二次配型成功的通知再次传来,他满心期待能顺利捐献,却又因患者原因遗憾落空。两次落空并未让张刘成动摇,8月16日,当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第三次打来动员电话时,他心中的希望之火依旧炽热:“只要能帮到患者,多等几次也值得。”
8月21日,张刘成按时前往医院完成高分辨配型;9月4日,第一次体检却传来小插曲——他的血小板数值偏低。“当时特别着急,就怕因为自己的身体耽误事。”为了达到捐献标准,他严格遵照医生的建议调整饮食和作息。功夫不负有心人,9月12日的复检结果显示,他的身体指标全部达标。9月25日,张刘成在《捐献造血干细胞同意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笔尖落下的那一刻,他的脸上露出了释然的笑容。
张刘成的善举,离不开家人的全力支持。他的妻子是淮安五院的放疗物理师,深知血液病患者的痛苦,得知丈夫的决定后,非常支持他去完成这件有意义的事。父母也为儿子的善举感到骄傲:“我们家孩子做得对,能帮到别人是好事。”“家人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张刘成说,“没有他们的理解,我可能没有勇气坚持下去。”
10月6日,张刘成如期入院开始注射动员剂,10月11日,捐献正式开始。医护人员小心翼翼地将采集针插入他的手臂,鲜红的血液顺着导管流入分离机,提取出“希望的火种”。历时6个多小时,共计273毫升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采集完成。这一刻,张刘成成为淮阴区第9例、淮安市第72例造血干细胞成功捐献者,而远方的患者,也因这份跨越山海的善意,重获生的希望。
张刘成从未觉得自己是“英雄”,在他眼中,自己只是做了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可正是这件“小事”,不仅为血液病患者点亮了重生的灯塔,更像一束光,照亮了人与人之间守望相助的温暖之路——它让我们看见,平凡人心中蕴藏的大爱,足以跨越陌生与距离,足以对抗病痛与绝望。如今,张刘成最大的心愿,是能有更多人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意义,消除对捐献的误解与顾虑,主动加入志愿者队伍。每多一位志愿者,血液病患者就多一分希望。只要大家携手同行,一定能为更多家庭撑起一片天,让这份“生命接力”永远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