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淮安市红十字会 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博爱青春】寻访非遗,做文化的传承者
发布日期:2020-08-17 17:14  来源:  字号:[ ]

经过10天的走访记录,红十字会“博爱青春”项目远山支教团的成员完成了对白族非遗文化的调研目标。古老的瓦猫工艺,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特色的白族服饰,别具一格,精美绝伦……让我们回顾一下这场特色非遗之旅。

“小锤敲”技艺

清清小河旁,源清流净,以水洁心。志愿者们在炎炎夏日里,于石寨子中找寻传承了千年的古老“小锤敲”技艺——手工银器,学习非遗文化,展开今日的“三下乡”活动。

银器2.JPG

甸北白族服饰

绿草蓝天之间,是她们载歌载舞的身影,给这片朴素的土地增添了许多斑斓的色彩。也对白族非遗特色服饰进行了一期全方位拍摄。白族的七朵金花,服饰整体的紧凑感以及不同部位的细节都突出了白族服饰的特色 ,细节上的金银点缀更是彰显白族人家的大气以及不拘一格的别致。 

白族1.JPG

甸南新娘装

志愿者们拜访了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文焕奶奶,听她讲述了自己色彩斑斓的刺绣经历。杨文焕,主要从事传统手工刺绣工艺,是鹤庆民间甸南刺绣技艺精湛、代表性全面的传承人。曾独立设计制作,首创十二生肖童帽;抢救还原太子帽、牌坊巾;还抢救还原过紫金冠、八卦帽、童子采莲帽;为大理州手工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志愿者们在聆听杨奶奶的诉说中,体会着工匠精神,领略着文化之美,对传承优秀中华文化有了更深厚的理解。

新娘3.JPG

“瓦猫”工艺

瓦猫虽被冠以猫名,但却寓虎于猫,取虎凶猛无畏之意,以达到镇宅的目的。我国古代,最早用于镇宅的门神是神荼和郁垒,唐代后演变成秦琼和尉迟恭。门神是负责捉鬼的,而消灭鬼的任务则交给了老虎,即由两位门神将鬼“执以饲虎”。把瓦猫设计成如猫似虎的模样,高踞屋顶之上,守家护院,可吞食一切来犯之鬼怪。    非遗传人郜金福先生手中的瓦猫,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以其慑人心魄的造型,显示出艺术生命力。他还说:“人们往屋顶放瓦猫,用于“避邪消灾”的习俗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史,制作瓦猫的工艺也已经传承了上百年。希望这项工艺能和人们的美好希望一起一直传承下去。”

瓦猫.JPG

鹤庆田埂调

鹤庆田埂调折射出大理州的民俗,田间弹唱、庙会赶集、交往了解的即兴对歌弹唱,纯朴的民风,悲怆的曲调,智慧的甸人。

国家级非遗传人张树先老先生的龙头小三弦弦板和弦线都用金属制作,这让它和苍洱地区以及剑川的大三弦、尼龙弦线相比,细腻中更显坚韧而富于质感,紧贴人心。三弦弹揍间隙,当张树先那一声带血的歌喉如红杜鹃向苍穹绽开,说不清是调子的苍凉还是歌声的苍凉,只觉一腔饱醮生活的悲怆裂石穿空,让天地山川黯然失色,是那种真正黑暗中的灿烂,因为张树先老先生是个——盲人!今天和张树先老先生的会面,在此时更是产生不一样的感觉。

田1.JPG

非遗之旅圆满结束,支教团的成员们完美的完成了目标,用行动传承非遗文化。支教之旅还在继续,志愿者们将继续以青春做笔、汗水为墨,书写远山深处孩子们的故事!